-
陈仓老街的“停车之困”:客流与运力的失衡如何破局?
五万人的喧嚣与两公里的跋涉,成了宝鸡陈仓老街去年国庆最鲜明的矛盾注脚。一面是文旅IP的火爆出圈,单日客流峰值印证着老街的吸引力;另一面是51路、30路“过站不停”的冷漠,让拖家带口的游客被迫在疲惫中徒步找车。这场“望车兴叹”的尴尬,本质是城市文旅发展与公共服务配套的脱节。
公交公司的“安全不够、客流不足”的说辞,在五万客流数据面前不堪一击。所谓的顾虑实则指向实操层面的难题:老街周边道路狭窄,停车可能引发拥堵;线路调整需解决调头难题;高峰时段加车会增加司机加班成本。但这些运营层面的“难处”,与游客对“出景区即上车”的基本需求相比,更像是服务意识缺位的借口——毕竟10路、7路的拥挤早已证明,客流缺口真实存在且亟待填补。
值得期待的是,市里承诺的2024年景区加站计划,为破解困局留下了契机。从现实需求出发,解决方案其实并不复杂:对51路、30路实施“高峰时段定点停靠”,在地下防空洞附近增设临时站点,通过交管部门联动优化周边临时停车区域,避免拥堵;参照夜间专线802路的思路,在节假日开通老街至主要交通枢纽的接驳专线,加密15路、28路等现有途经线路的发车间隔;更关键的是建立客流预警机制,根据节假日人流预判提前调配运力,而非等游客“用脚投票”后才被动应对。
陈仓老街的走红,是宝鸡文旅发展的亮眼成果。但文旅IP的长久生命力,终究要靠细节支撑。当游客的归途不再被“两公里徒步”消耗,当公交站牌真正对接上景区出口,老街的烟火气才能转化为更持久的口碑与客流。毕竟,让车停下来,才能让老街的“火”烧得更旺。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