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颜991023
1951年初夏,西安,一声枪响。
一个曾在台儿庄血战日寇、为民族出生入死的抗日将领,就这样倒在了人民法院的刑场上。
他的名字叫——徐经济。
国军中将、宝鸡警备司令、新五军军长,抗战老兵。可这一次,他不是战死沙场,而是被“镇反”的子弹终结了生命。
一代将军,怎么就成了“反革命”?他究竟冤不冤?
1900年,徐经济出生在陕西临潼的一个清贫家庭。父亲是塾师,母亲是农妇,虽家境一般,却硬是供他读完学堂。成年之后,他毕业于西安一中,还曾有过一段教师经历,教授国文与历史课程。此时的他,胸怀天下,于国家兴亡之事深有感触。
1924年,黄埔军校创办,徐经济毅然投笔从戎,成为黄埔一期生,与胡宗南、杜聿明、宋希濂为同期。
这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,也将他推上了中国历史的风口浪尖。
1937年抗战爆发后,徐经济被派往台儿庄前线,亲历了那场震惊中外的会战。他指挥果断、作战勇猛,是名副其实的抗日功臣。战后,他参与组建陕西抗日义勇军并担任副司令。在关中地区积极开展活动,屡次成功抵御日军进攻,竭力保障百姓安宁。
那几年,他是陕西老百姓口中的“徐司令”,是民族英雄的象征。
但命运的转折,总是悄无声息地发生。
1939年起,他被任命为陕西保安副司令,奉命封锁陕甘宁边区,清剿共产党地下组织。
到了1943年,事态升级。他派人暗杀了临潼籍抗战将领、地下党员许权中。这起刺杀震惊关中,许权中在地方上有极高威望,其死激起极大民愤,也让徐经济在老乡心中彻底“黑了脸”。
那一枪,成为他人生的死结。
1949年,解放战争接近尾声,国军节节败退。
胡宗南让他守宝鸡,他守不住;又让他守风县,他也守不住。眼见天要塌了,1950年,他干脆带着2000多人起义投诚。
新政权对他并未苛待,把他送到西北军政大学接受改造。学完后,允许他回乡定居,表面看一切归于平静。
他以为,抗日有功、主动投诚,已是“既往不咎”;他以为,从此可以安度晚年。但很快,他发现自己错了。
1951年,全国开展“镇反”运动,旨在清算隐匿于群众之中的反革命分子。
徐经济突然被捕,所涉罪名乃是“暗杀革命同志”,即1943年的许权中事件。他辩称那是“执行上级命令”,且自己早已投诚,应属“功过相抵”。但这年头讲的是“阶级立场”,不是逻辑法理。
法院很快判处他死刑,并当即执行。
徐经济临死前曾说:“我不是反革命,我抗过日、杀过敌,没想到死在自家人手里。”这话沉重,却也无奈。
几十年过去,1983年,改革开放后,国家开始拨乱反正。
西安市中院重审此案,确认徐经济自投诚后,未有任何反革命行为,且有抗战功绩,依法撤销原判,恢复其名誉,并享有起义人员待遇。
这场迟到三十多年的正义,终于来了。
但徐经济早已不在人世,坟头的野草恐怕都长过了人。
徐经济的一生,写满了时代的冲突:
他曾是民族英雄,也曾沦为体制牺牲品;
他手握军权,却败给了一场政治风暴;
他投诚新中国,却没能迎来新生。
他的遭遇,提醒我们:历史不能只看立场,更应看人;功过是非,也该用理性评判,而非随政治起落翻云覆雨。
或许他的一生,正好了那句沉重的提问:
“如果曾为国家流血,为什么还会被国家枪决?”
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,而是一代人的困惑。#我的读书笔记#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