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麒书集
近日,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,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“青年乡村百里行,医路康养助振兴”实践团走进宝鸡市陈仓区,开展为期三天的非遗文化深度调研。通过皮影戏观赏、花馍制作体验、金石拓印等系列实践活动,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康养、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。在陈仓区千河镇皮影展览馆,实践团受到民间艺术家蔡宝军的热情接待。作为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会员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,蔡宝军系统讲解了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。队员们亲身体验了从选皮、制皮到雕刻、上色等72道工序,感受了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精髓。

参观皮影展览馆最令人难忘的是互动表演环节。在蔡宝军的指导下,队员们尝试操控皮影人物,配合传统唱腔完成了《三英战吕布》的经典片段。蔡宝军指出:“操纵杆的角度决定人物的神态,手腕力度影响动作的流畅度。”通过亲身实践,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“一口道尽千古事,双手舞动百万兵”的艺术真谛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,皮影戏的群体参与性具有显著的情绪调节功能,这为开发“非遗艺术疗愈”项目提供了新思路。

皮影展览馆前合影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师傅的花馍工作室,形态各异的婚庆花馍和寿桃馍让队员们叹为观止。杨师傅现场演示了‘玫瑰花馍’的制作全过程:从面粉发酵的温湿度控制,到天然植物染料的精准配比,再到造型艺术的审美表达,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传统饮食文化的智慧。实践环节中,队员们分组制作了寓意“医路康养”的主题花馍。队员们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传统造型,创作出“药葫芦”“艾草束”等创新样式。杨师傅评价道:“年轻人把新想法带进老手艺,这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。”据统计,当地通过发展花馍产业,已带动23户村民实现居家就业,人均年增收1.2万元,生动诠释了“指尖经济”的振兴力量。

体验非遗花馍技艺在宝鸡拓宝堂,传承人李益龙带领实践团体验了国家级非遗项目——金石拓印技艺。从清洗碑面、调制拓包,到捶打上墨、揭纸晾干,队员们完整参与了《横渠四句》《诫子书》等传统文化经典的拓印过程。当张载“为天地立心”的墨迹在宣纸上清晰呈现时,队员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。

体验金石拓印技艺通过系列实践活动,实践团提炼出三大创新方向:一是开发“非遗疗愈工坊”,将皮影戏、花馍制作等作为艺术疗愈媒介;二是打造“非遗研学路线”,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,形成产业联动;三是建立“青年创客中心”,推动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化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“精神富矿”。本次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还探索出一条“非遗传承+创意设计+产业振兴”的融合发展之路。实践团将继续深化研究,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异彩,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活力。(曹茜)